Search


芝馬結束至今過了五週, 而 2018 年目前看來是篤定沒有全馬 PR 了。
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芝馬結束至今過了五週, 而 2018 年目前看來是篤定沒有全馬 PR 了。

通常我並不喜歡檢討特定的比賽或者訓練,就如很多人會說的 "It's just a bad day." 無論是訓練或者比賽,我從來沒有對不起自己、或讓自己留有遺憾。所以當賽後有人跟我說要"反省",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排斥,覺得我都拼盡全力了,你還讓我反省?

但是比賽結束後一個多月,當我回頭看這段過程,無可厚非還是有能夠進步的地方。並不是拼盡全力了就不用檢討,而是如果檢討還能讓你更好,那這次的拼盡全力才有意義。

從去年 12 月跑完 CIM 2:39 PR 之後,僅僅休息了兩個禮拜,賽後第三週就跑到 140 公里,銜接上 17 週的波馬週期。這個週期是我第一次開始採取一日兩跑 (double), 並且得到了長足的有氧耐力提升。這也是我第一次單週超過 160 公里,而且一不做二不休,在 17 週內共有 7 週都超過 160 公里。

如此一來我的高峰期訓練從週平均 130 一口氣爬升到 160,大約是 23% 的增幅。同時馬拉松配速從 3:46 也降到了 3:37. 前往波士頓以前,我覺得狀況絕佳。不過最後遇到了十年難見的惡劣天候,跑了一個與排名並不相稱的完賽時間: 2:44:11 / 總排 270. 我當時練的目標是 Sub 235, 而好排名對於贏不了的業餘跑者而言,意義稍微小一些,比較像是安慰獎。

比完了波士頓,可能是稍微過度訓練,全身有種被榨乾的感覺,接下來一個多月都在恢復。(現在想想,當時沒有跑出 PR 真的很虧)

在六月初才開始芝馬週期。夏天的訓練對我來說比較艱難,雖然灣區天氣比台灣好很多,可是中午還是常超過 30 度,一日兩跑也變得比較不容易。我仍記得好幾次在大中午跑爆,即使當下的配速只是恢復跑。

訓練里程大約降到週 150 公里,而且對於 MP 的把握度也沒有那麼高。賽前雖然還是完成了幾個關鍵訓練,例如 34K w/ 16K@3:37, 可是心裡清楚如果不是遇上天時地利,那要跑出目標 2:35 還是比較勉強。芝加哥的賽道極佳,但是當天遇上了我比較怕的下雨天,最後 2:40:41 / 總排 238 收工,再次與目標擦身而過。

---

這幾週我一直在考慮是不是年底去 CIM 再刷一次 PR, 就像我去年那樣?不過一想到比一場全馬所需要耗費的精力,最少要兩三週才能恢復狀態,同時在 CIM 跑出再好的成績,對我來說意義都不算特別大。那就寧可把力氣留在明年三月的東京馬,把自己訓練到不需要天時地利,也能靠人和攻克 PR 的狀態。

把過往的紀錄拉出來看,對下一個週期需要加強的方向已經有了想法。我的有氧底子已經遠超過全馬的必須,但如果無法提升最大攝氧跟肌力,我就沒辦法維持在高速下行進 42.195 公里。從現在到年底我會保持里程,但是加強更多短程速度訓練、上坡衝刺、重量訓練,並穿插一些 5K, 10K 的測驗賽。目標是在進入倒數十週以前,讓自己跑在 3:37/km 可以游刃有餘,就像很多有中長距離底子的選手那樣。

我明白這一切並不容易,但是面對自己的弱點,只能選擇正面對決。

撇開 2018 年雖沒有帳面上的成績進步,但基本保持了無傷,而且已經可以自在駕馭每週 150 公里,這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。全馬訓練到了某種程度上就像是零和遊戲,不斷在建立平衡與打破平衡間循環。希望這次打破平衡,會讓我在四個月後站在一個新高點。

在發這篇文的同時,東馬的訓練已經進入了 Week 4 of 19. 透過發這麼一篇文章,也算是提醒自己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

It's not going to be easy; but it's going to be worth it.

因為太簡單,就不好玩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台灣出生、台灣長大、在美國工作的市民跑者。正職是工程師,沒受過一天田徑訓練,長大才發現自己喜歡跑步。個人最佳:全馬2小時38分、半馬1小時15分。
View all posts